地址
唐山市高新区建设北路156号


海洋学院
育海铸魂,全维培能
一、基本情况介绍
海洋学院成立于2022年,其前身是经济管理系,于2007年起陆续开展管理学、经济学等本科教育。海洋学院现有物流管理、资产评估、电子商务、经济学、海洋科学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和理学三个学科门类,教职工60人,高级职称教师19人,博士31人,硕士生导师5人。
二、党建引领:把牢办学方向,筑牢育人根基
海洋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将党的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院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办学方向正确,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同时,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育人根基。
三、立德树人:坚守教育初心,培育时代新人
海洋学院强化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加强教育教学工作规划、组织、领导和协调,围绕“正思想、健身心、强能力”目标,以学科、团队、项目、课程、活动、竞赛等十大育人路径为抓手,推进“三全育人”,加强“四新”专业建设。

通过定期举办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英勇无畏、担当达义、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信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展海洋科普、海洋文化节等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将海洋意识、爱国精神融入其中。


四、专业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内涵特色
海洋学院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近三年,新增经济学、海洋科学两个新专业,强化内涵特色,构建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
以“四新”建设为指引,突出产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其中,物流管理产业学院获批河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2024年起,与西南交通大学实现“1+2+1”合作培养。物流管理、资产评估、电子商务、经济学四个经管类专业建设瞄准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海洋科学专业则依托唐山沿海经济特色,强化海洋科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形成了“海陆统筹、科教融合”的特色培养模式。2023年至今新增15家市域内合作企事业单位,深化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金课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各专业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的夯实,更强化实践环节的融入。海洋学院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近三年,获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6项、省教改项目9项。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在河北省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现有线上课程235门次,建设虚拟仿真、产教融合课程,推进教学创新与改革。
六、师资队伍:引育并举并重,提升教学水平
开展“常态化和专题”相结合的师德师风教育,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考核。外聘专家为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和项目申报指导,举办博士论坛、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促进学生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组织教研活动观摩,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指导。
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近三年,双师双能型教师增加11名,教师团队意识更强,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等称号;教师主持市级以上纵向课题60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4篇,“数字经济”获批校级一流培育学科;2025年获批校级科研项目29项,科研与教学、校企合作结合更加紧密。
七、培养成效:注重成果产出,彰显教育价值
竞赛获奖数量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均得到有效增强。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中,荣获省级以上奖项83项,获奖学生累计达431人次。其中,在“互联网+”、“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以及“学创杯”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6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