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唐山市高新区建设北路156号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科技赋能 知行合一
基本情况介绍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成立于2000年,在编教职工50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19人,博士研究生7人,在读博士6人,唐山市凤凰青年英才1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五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约1400人。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拥有唐山市环境虚拟仿真重点实验室1个,唐山市数字媒体安全基础创新团队1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研究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1个,下辖9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校一流本科专业,数据结构为省级一流课程及省级创新创业课程,计算机网络、C++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为校级精品课程。
近三年,计算机科学系共承担各类科研教研课题30项,科研获奖4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取得软件著作权17项,专利3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300余万元。学生参加“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中国计算机等大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百余项。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精心构建递进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校企协同,实践育人”为理念,构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党建引领:党建领航育人,科技赋能教学
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以“党建领航育人,科技赋能教学”为核心思路,将党建工作贯穿本科教育教学全流程,构建“思政+专业”双轮驱动的育人体系,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提质的核心动力,将党建工作与本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确保教学工作始终对标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发展方向。

深耕课程思政,筑牢思想根基:实施“课程思政全覆盖”行动,成立以党员教师为骨干的课程思政研发小组,系统梳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机器学习》等20余门核心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知识点+思政点+案例库”三维教学资源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国家网络空间主权”案例,引导学生在代码编写、系统设计中厚植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同频共振,为国家培养“懂技术、有担当、能奉献”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创新实践载体,深化育人实效。依托系部专业优势创新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党员成立“数字帮扶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中小学开展“智慧星光”育人支教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到丰南钱营李毫村和林子里村开展“手拉手”科技支农服务活动,解决实际电商技术问题4项,让学生在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锤炼专业技能;打造“党建+科研育人”团队,以党员教师为核心组建3个教学创新团队,带领学生参与国家省市级大创项目、学科竞赛,近三年获“挑战杯”“蓝桥杯”等赛事奖项40余项,实现科研能力与思想觉悟同步提升;建立“党员教师帮扶机制”,每位党员教师对接3-5名学业困难或就业迷茫学生,通过“一对一”学业辅导、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立德树人:技术筑基、德育铸魂
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以“技术筑基、德育铸魂”为核心思路,构建“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立德树人体系,将育人目标贯穿本科教学全周期,着力培养兼具扎实计算机专业能力与高尚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与现实,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融入专业教学,实现协同育人。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拓展实践载体,增强育人实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主题教育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群众、锻炼品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专业建设:需求牵引,创新驱动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现有本科专业5个,全部为工学,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人工智能专业为懂球帝手机版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培养专业。专业建设依托教研室和教学团队开展,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网络工程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全部专业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按照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定位,培养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经过大学4年的学习和毕业5年左右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解决计算机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拥有全球化意识、国际视野和职业竞争力,能够胜任团队的核心工作。
计算机科学技术各专业均制定了专业加方向模块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我系特有的人工智能专业优势,赋能各专业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开设包括各类应用软件设计(桌面应用软件、Web信息管理系统、移动应用软件、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等)、网络及物联网硬件系统开发、维护与管理、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游戏设计等专业方向,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创新的综合能力。
课程建设:内容优化,产教结合
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开展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的教学理念,深入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改革,注重过程性考核,探索非标准化考试。近三年建设在线开放课程43门,其中《数据结构》为省级一流课程、省级创新创业课程;《计算组成原理》为校级一流课程,获省级课程思政竞赛三等奖;《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为校级精品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和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推动数字驱动的教学改革。通过采用先进的在线虚拟仿真系统,如PTA、头歌、百度飞桨等平台,以及我系教师自主研发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在线评测考试系统,实现了程序设计等实践类课程教考完全分离,上课资料实时上传,自动生成练习、考试试卷。此外,近年雨课堂、学习通的使用率覆盖全部专业课,以实现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便捷化的资源分享、可视化的数据分析、智能化的推荐系统,为课堂教学和课后追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才培养:锚定应用,构建多元育人体系
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锚定京津冀区域产业与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五育融合+产教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国标》为基准,各专业反向设计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支撑矩阵,每门课程对应3-5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将“五育”全面融入学分管理,设32学时劳动教育必修课、2学分美育选修课,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超25%,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00%源于工程实践,近三年抽检合格率100%。深化产教融合,建立19个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开发4门课程及4个真实项目案例;打造“课程—训练—竞赛—培育”双创体系,开设2学分双创必修课,2023年超60%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近三年获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数十项,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路径支撑。
实习实践:专业实训,项目实战
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结构清晰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顶层设计,构建了基础与认知实践(基础实验)、专业基础与技能实践(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见习、生产实习)、综合训练与创新实践(毕业实习等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思想政治实践、“三下乡”活动等)4个部分协同推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依托9个专业实验室,建立开放实验教学机制,设置设计型、综合型实践项目,将科研成果和教改成果融入实践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以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统筹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了“基础—综合—专业—创新”四层进阶的实践培养路径。构建了以校内外资源共融,课内外能力共建的“两贯通、三体系、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师资队伍:引育并重,夯实教学核心力量
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引育并举”原则,构建“选育管用”一体化师资建设体系。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成立师德师风领导小组,实行评聘考核“一票否决”,近三年1人获市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获“育人先锋”,无师德失范行为,筑牢教师育人思想根基。

现有专任教师44人,硕博占比90.9%、高级职称占50%,4人有境外学习经历,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创新“一基双能三阶”教师发展模式,近三年12人赴国内外访学、读博或企业挂职,150人次参与教学能力培训;获省级一流课程1门,立项教研项目24项(省级5项),3人获市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教师教学与产学研用能力双提升。落实教授授课制度,2024年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比100%、人均414学时,100%的专业课程由高职称教师任负责人,建立5个基层教学组织,2024年网络工程教研室获评优秀,为教学质量提供核心保障。
培养成效:质量口碑双优,服务区域发展
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从达成度、适应度、满意度三维度凸显育人成效,实现教育教学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耦合。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高,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98.13%、学位授予率99.6%,调研100余家用人单位及500余名毕业生,对毕业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评价优良,近三届毕业生职业能力达成度超90%,德育素养提升显著。
就业适配性强,75%以上毕业生留京津冀就业,60%投身计算机领域,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为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生源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年均招生350人(河北考生占90%),2024年专业录取超本科线64分,社会认可度持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考研率达14.25%、先进个人500余人次,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